知道美河 | 上传资料 | VIP申请 | 精品课程 | 资料搜索 | 问题反馈 | 会员手册 | 积分消费 | 积分充值 | 帐号保护

superbruin 发表于 2006-3-6 18:21:50

[北交大]【货币银行学】【在线】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材:王克华主编,《货币银行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学 时 数:48
学 分 数:3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货币银行学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货币银行学是在当代经济环境下,以现代银行为中心,以各种金融活动、金融体系、金融运行及其相关的经济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系统掌握货币、银行、证券等方面金融学基本理论;了解国内与国际金融运行机制及相关金融政策;熟悉银行、资本市场运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本具备综合分析解决经济、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学时分配
 绪论
  在这门课的绪论中讲三个问题:(1)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2)金融、银行与货币的关系;(3)如何学好货币银行学。让学生对货币银行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好这门课打基础。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4学时)
  货币是金融学研究的起点。货币产生以后,人类社会从实物经济向货币经济、信用经济发展。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货币的产生、发展、本质、职能等相关概念与基本知识。货币和银行是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假若把金融体系比作人体的循环系统,那么,货币就是血液,银行就是主动脉。由此看出,学好本章内容对本课程的学习是何等的重要。
  本章的重点:货币的演变、货币的定义,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与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学习难点:对货币内涵的理解,现代社会货币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章 信用的本质与形式(3学时)
  现代经济的实质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具有增值和回流特性的价值形式运动,是经济体系中的赤字与盈余部门的关联纽带。通过本章的学习,首先应认识信用的基本概念,即什么是信用、信用的基本特征,了解信用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在现代信用经济的条件下主要的信用形式,为这些信用形式服务的信用工具各具备什么功能。因为信用是货币银行学的一个基础理论,所以必须深入理解信用的这些基本内容,才能为以后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本章是以后各章学习的基础。
  本章的重点:现代经济的信用形式,信用关系,基本信用工具。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借贷关系、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其特征是有偿计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商品经济得以发展,使资本主义信用取代了高利贷信用,借贷资本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了起来。在现代信用经济中最基本的信用形式是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其他信用形式还有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不同的信用形式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应正确理解和运用。在金融市场上具有法律效力的、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证明是信用工具。信用工具所具有的特点是偿还性、流动性、风险性和盈利性。各种有价证券除具有名义价格外,还有其实际价格,即证券行市。股票则有股票价格指数,正确掌握其指数的变化波动情况,有助于了解经济变化的趋势。
  学习难点:借贷资本的形成和特点;当代经济实质是信用经济,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是现代经济中两种不能相互替代的基本信用形式;信用工具收益率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 金融机构(2学时)
  在市场经济中,社会对资金融通的需求是复杂的。金融机构体系的任务就在于满足这种需求。学习本章,首先.要了解资金融通的基本渠道和本章所介绍的主要融资方式。在此基础上,再了解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基本构成,并分清主次,掌握主要金融机构的基本特征与基本业务内容,最后,需要掌握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发展的主要历程、各自的基本职能与分工。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后面第五章、第六章等各章的学习做好准备。
  本章的重点:从资金盈余单位到资金短缺单位的资金流动可以有两个渠道: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以商业银行为主的现代间接金融中介机构具有以下基本职能: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金融服务。当今,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包括银行性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两大类,其中银行性金融机构居支配地位,它又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现以基本上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格局,它包括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等几大类,其中商业银行占有重要地位。
  学习难点:1.随着世界各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育与完善,直接融资的比重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在此情况下,间接金融中介机构有无存在并继续发展的空间,对此需要加深理解。2.投资银行是西方国家资本市场非常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它可以开展多种金融业务,对照我国投资银行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应进行深层次的思考。3.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雏形已基本形成,许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兴金融机构和创新业务正在建立与开展,如开放式投资基金的设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等,对此应结合金融改革的最新动态进行学习。

第四章 货币流通与货币制度(4学时)
  货币流通是在商品交换或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货币流通由商品流通决定,但货币流通对于商品流通也有相对的独立性。货币制度是-个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并由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本位币、辅币以及其他货币符号的流通和组织程序。
  本章主要阐述货币流通的实质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类型、演变以及货币发行制度等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理解货币流通的实质和范围、货币流通各项制度的内容,以便更好地掌握货币流通及其管理知识。
  学习重点:货币制度几经变迁,主要经历过银本位制、金银复忙位制和金本位制三种金属货币制度,以及当今世界各国实行的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有:规定货币材料;确定货币单位;确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确定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规定准备制度。确定货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正常发挥各种职能。我国货币制度是人民币制度,人民币是我国的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学习难点:为什么金币本位制是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它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对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所起的作用。

第五章 货币需求(4学时)
  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货币政策选择的理论出发点。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尤其是了解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的经济客观性、货币需求的测算,掌握货币需求的概念与主要的货币需求理论和实践知识。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货币需求,货币需求理论的内容。我国货币需求理论的建立,货币需求的测算。

第六章 货币供给(4学时)
  货币供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金融经济问题,一国一定时期的货币需求,是通过货币供给予以满足的,但货币的供给与供给量并不简单地等于货币需求和需求量,而是一个由客观经济过程所决定的经济变量与主观经济行为决策相结合的十分复杂的经济过程,货币供给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供给的含义及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为执行货币政策、管理货币流通打下基础。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货币供给理论、来源与层次、结构与决定因素以及货币供给的创造与计算。

第七章 货币政策(3学时)
  本章内容是前面内容的进一步延伸。货币政策是以宏观经济为调节对象的总量政策,而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控制。一般来说,货币政策工具不可能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而必须借助于中介指标。根据中介指标的选取标准,一般选择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金融变量,也有的把汇率包括在内。货币政策工具借助于中介指标达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还存在一个传导机制,时滞长短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效应。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明确西方经济学中有关货币政策的基本论述,并结合我国经济金融环境,制定并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本章的重点: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传导机制。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与改革。
  学习难点: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工具的政策效果;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特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第八章 金融市场(4学时)
  掌握金融市场的概念,了解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和功能;分别掌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内容;了解金融创新产生的原因。
  本章的重点:金融市场的概念、货币市场各个子市场的特点、证券交易的方式。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运作,资本市场的投资抉择,期货、期权市场的功能;资本市场的前沿理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存在主要问题。
  学习难点:对金融市场含义的理解,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区别,货币市场的运作与功能;资本市场的基本要素、交易方式与基本功能。

第九章 商业银行(3学时)
  商业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货币经营业的基础上产生起来的。从历史上看,商业银行有职能分工型和全能型两种模式。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情况不同,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主要有单一银行制、总分行制、持股公司制和连锁银行制等。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包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在其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及组织客户相互结算的基础上,发展了创造信用货币的重要功能,这对一国货币流通总量及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原则。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以及近些年发展较快的表外业务;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理解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掌握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现代商业银行前沿经营管理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商业银行产生与发展的过程、类型、外部组织形式、主要业务、派生存款的创造过程、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与管理,以及金融电子化等内容。由于商业银行是各国金融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的运行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应系统、全面地掌握本章的基本内容。
  本章的重点:商业银行信用中介与创造信用货币的功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与风险防范,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
  学习难点:商业银行的类型及外部组织形式;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过程;商业银行经营原则及管理方法;金融电子化的基本内容。

第十章 政策性金融机构(2学时)
  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方针政策,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支持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配合宏观经济调控的金融机构。
  本章主要阐述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含义、特征、种类、职能、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外部关系等;我国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必要性;美国、日本、印度以及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概念、特征、种类、职能,其资金来源与运用以及外部关系;深刻认识我国建立政策性银行的必要性,并了解一些国家,特别是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性质和职能。
  本章的重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含义、特征、种类、职能、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我国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必要性。

第十一章 非银行金融机构(2学时)
  非银行金融机构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投资基金会、财务公司、信用合作组织等。
  本章主要阐述了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是信托机构、信用合作机构和保险机构)的功能、种类、业务、组织机构、经营管理和改革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宗旨及其与商业银行的区别;掌握信托类金融机构的种类、业务、组织机构及其经营管理;掌握合作金融机构的形成、发展、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前景,并对德国和日本的合作银行体系有一定了解;掌握保险的概念、职能、种类及保险合同的相关知识,了解保险公司的设立、业务活动及其经营等问题;掌握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异同。

第十二章 中央银行(3学时)
  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的金融管理机构,是金融体系的核心。中央银行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商业银行长期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的。中央银行既是一个特殊的金融管理机构,又是一个特殊的国家管理机关。由于中央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货币政策的制定等内容直接相关,因此对本章的基本内容必须加深理解,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好准备。并且,应了解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发展的最新动态,为我国中央银行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章的重点:中央银行产生的过程、组织形式、性质、职能、主要业务以及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和存款保险制度。我国中央银行的改革。中央银行的业务,包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在现代信用制度下,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中央银行要承担金融监管职责;并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分散风险,稳定银行制度。
  学习难点:中央银行在一个国家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与商业银行的不同;中央银行进行金融监管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等。

第十三章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2学时)
  银行经营管理的对象是货币。银行经营管理是对银行货币信用活动进行经营管理,其对象就是货币,表现为货币及货币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银行经营管理是作为金融中介机构的经营管理。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金融机构,其基本职能是货币收付中介和信用中介。
  银行经营管理的涉及面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大。银行是国民经济中的综合性部门,其经营对象是货币及货币资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流通和资金运动是整个国民经济循环的血液,企业、单位和个人都与货币流通或资金运动有直接联系,由此决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涉及面特别广。同时,银行经营管理状况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由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对象是货币,其涉及面又特别广,这就决定了银行经营管理状况将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本章主要阐述了银行经营管理的特征和职能、商业银行的负债和资产业务的经营管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职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内容,并进一步了解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即了解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的一般原则方法和操作规程。

第十四章 外汇与国际收支(5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国际金融构成中的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外汇、汇率以及国际金融机构。在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要素及调节的措施,掌握汇率这个特殊的经济杠杆对经济发展的显著影响。
  本章的重点: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外汇与汇率的概念,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国际性金融机构的宗旨和主要业务的异同。
  学习难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要素;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调节措施;外汇和汇率的种类;汇率对经济的影响。

第十五章 国际金融市场与国际信贷(3学时)
  本章主要阐述了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银行信贷、出口信贷、国际债券、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以及我国国际信贷现状及进一步发展方向等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银行信贷、出口信贷、国际债券、政府信贷、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等知识,掌握国际融资的基本知识。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国际金融市场形成的条件、类型;国际银行贷款的方式、特点和条件;出口信贷的概念、特点及出口信贷的君子协定。欧洲债券与外国债券的区别;政府贷款的机构和条件;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及应用。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经济学,后续课为现代商业银行实务、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等。

在线学习地址: http://dis.njtu.edu.cn/bjtu/wlkj/10035/frame.htm

pycelebi 发表于 2006-3-6 21:45:06

谢谢了

wsan 发表于 2006-3-7 02:20:09

gggggggggg

cgh506 发表于 2006-3-31 21:27:07

很不错。只不过有点卡。总体得分7

040402162 发表于 2007-1-31 11:06:13

sduuser01

040402162 发表于 2007-1-31 11:07:12

sduuser01

henery006 发表于 2008-10-5 17:43:01

xiexie

guokeliu 发表于 2008-10-10 21:56:03

谢谢楼主分享,楼主辛苦了

弦外之音918 发表于 2008-10-24 00:09:16

太棒了!

daniaodn 发表于 2008-10-29 16:55:44

谢谢版主提供,楼主辛苦了

danffer 发表于 2008-10-31 19:43:19

新人刚来,都不知道怎么看

悠嘉 发表于 2008-10-31 21:51:17

谢谢楼主分享,楼主辛苦了

路易重生 发表于 2008-12-20 21:12:47

还好 不算太卡   谢谢

hopper 发表于 2009-3-4 22:02:55

多谢楼主,这正是我需要的。

Hume 发表于 2009-8-7 11:54:13

谢谢楼主~辛苦了~

krzrx 发表于 2010-8-25 14:12:54

谢谢了。

mr.up 发表于 2010-8-27 22:44:33

非常感谢楼主的无私奉献

feixu1234 发表于 2010-12-10 07:54:52

真的是很好的资料啊,多谢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交大]【货币银行学】【在线】